近几年,建筑垃圾改名为建筑废弃物,以免再生制品推广时出现“垃圾”字眼影响销路。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表示,每年全国将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以上,其中绝大部分还是未经任何处理,采用随意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1万吨建筑垃圾需占2.5亩地,直接与人争地。另一方面,建筑垃圾不经处理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存在污染。建筑垃圾不会自行降解,其中含有的高分子聚合物、有害重金属元素会给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还会影响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产生的垃圾是每日剧增,可以说如果不是人类消灭垃圾,那就是垃圾占领地球。
专家认为,如果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在未来的几年内得到大规模运用,将会为城市建筑垃圾找到一条新出路。然而,致力于此的垃圾处理企业却是举步维艰:投资巨大,一般民企、中小企业难以支撑,原料供应不足,用地得不到保障,再生制品利用难以获得更多支持。
针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有业内人士说,“这样的环保企业承担了很多社会公益职能,而且利润不高,在较大的投入、成本压力下,确实需要*的更大、更多的政策扶持。”
据有关人士透露,建筑垃圾从产生到处理完毕实际上是一个产业链,在运输和处理环节,由谁来做完反映不同的价值趋向。这就是当前建筑垃圾利用的另一大难题:在建筑项目和产业中没有市场。
据了解,一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曾出现过严峻的建筑垃圾围城问题。这些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逐步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zui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建筑垃圾处置产业链。放眼各个国家,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日本、韩国、美国、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家很早就进行了规范,并形成了产业。
建筑垃圾不处置是否为违法行为国内没有明确,顶多是违规。国内没有这项法律。国外就有所不同,有“建筑垃圾处置法”,“循环利用再生法”等等。国内乱倒垃圾行为zui多就是罚款,若逃避了监管就赚了。
中国城市环卫协会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实现建筑垃圾处置产业化,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法律的强制力量与市场相结合。在国内,*应在垃圾来源、市场出口以及中间环节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如此产业链才能打通、实现真正产业化。
企业需求主要在三大环节。首先是保证建筑垃圾来源,将建筑垃圾送到企业处,而非随意倾倒。其次是出口问题,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毕竟是新产品,市场接受起来有困难。这种情况下,*应出台政策推广应用。比如*出资的工程先做表率。新东西总要有被接受的过程,等到真正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可以再撤出。zui后,中间环节应解决地的问题。建筑垃圾处置用地应有相应规划,建筑垃圾处置是储存、加工的过程,也是垃圾消纳场,垃圾存放需要用地,而且用地面积还不小。*应帮助解决用地,要给建筑垃圾堆放的场所。
垃圾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产生、运输、消纳、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废物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废物的再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