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一词对于很多市民来说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分类垃圾桶也在城市环卫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垃圾桶上都有“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提醒,都知道白色污染祸害无穷,但为什么扔垃圾时还那么随便呢?这里就有引导与处罚的问题,还有一个国民素质的问题了。
好多年前,垃圾就是垃圾,全是没用的东西,一扔了之。后来,发现垃圾中也有宝贝,纯粹扔了有点可惜;再后来,发现如果将垃圾随意扔了,不仅可能浪费了资源,还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于是有了垃圾分类的说法和提倡。但是什么垃圾能扔?哪些垃圾不能随便扔?哪些会对土壤造成千年难消的污染?哪些能帮助飞机飞上蓝天?有些人知道,更多人并不知道。垃圾从源头进行分类,筛除掉有毒有害物,可回收的回收,可堆腐的做有机土,变成肥料,这样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在人们印象中,通常分为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而分类后对自己有何益处,则很难说清。试想,如果某个人扔垃圾时注意分类了,他能获得什么?赞许的目光还是经济的补偿?现在看来,或许两者皆无。如果某个人扔垃圾时没有分类,他能遭遇什么?道义的谴责或者经济的处罚?目前看来,肯定两者皆无。那么,凭什么让更多的人注意将垃圾分类呢?
分类投放的垃圾,却不能够分类回收处理。除居民意识不够的原因外,终端处理设备的投入不足,成为影响垃圾分类推广的重要原因。
垃圾分类正在试点推广之中,没有受到资金不足的影响,但垃圾处理设施选址难却是难题之一,目前与垃圾分类配套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能满足需求。阻碍垃圾分类实现的也在于很重要的一环下游产业链的培育。没有相关的回收产业存在,很多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找不到再生渠道,被白白浪费。如今的垃圾回收利用尚停留在自发、零星、无序的阶段,无组织的拾荒者、废品收购站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利用,没有真正形成规范的、有序的、上规模的下游产业链。就是因为没有产业链,垃圾分类才始终难成体系。
垃圾分类更是系统工程,涉及垃圾的分别回收、分别加工利用、分别处理等诸多环节,除了公众意识,还需要*、企业等社会各层面的密切配合,硬件完善、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社会行为等均不可偏废。|
垃圾分类,日本走在前列,工作可谓细之又细,垃圾桶有明确标识,而对垃圾桶分类可以精细到几十上百种,zui大分类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粗大垃圾,这几类再细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同时,公众意识培养光依靠宣传教育不够,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应当是一条完整产业链,参与各方能尝到分类带来的甜头,适当给市民奖励,大家积极性更高。
*要制定相对完备的法律,并加大引导投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尽可能的考虑方方面面,让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且示范带头。例如日本,1970年制定《废弃物处理法》,立法规定*主导垃圾处理,处理垃圾员工是公务员,并调用了大量*资源投入这场运动,使之变成地方上的全民动员,也使得这一生活理念很快深入人心。可在中国,垃圾分类在群众观念、素质没有整体提升的状态下,显得有些困难。这就需要*带头,机关干部垂范。